【儀器網 食品檢測】互聯網的發展讓消息傳播的速度變快的同時,也讓消費者所擁有的表達權與監督權有了更直接的實行手段。最近就有博主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平臺曝光了某水果連鎖門店存在將水果違規分級、售賣隔夜水果、用變質水果做果切的行為,而該門店品牌也在時候發布致歉聲明并就涉事門店進行了處罰以及整改措施。
原本事情到這里就已經結束了,但是一條評論卻讓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評論大致的內容是諷刺現在的連鎖食品企業,一旦出事了,最后道歉的話術無非就是“個別門店”“引以為戒”“加緊排查”“實在抱歉”這十六個字,而對于食安問題本身或者后續評論中其他賣家反饋的食品問題卻只字不提,這種道歉顯得無力也很難讓人接受。
事實上,縱觀過去和食品安全有關的新聞,店家違規銷售變質、過期商品,或者廠家在生產過程中違規使用添加劑的事情不占少數,其中也不乏我們熟悉的大品牌,而當我們聯系當時的情況在看如今的這些企業,有的不得不推出我國的消費市場,有的則變得無人問津,剩下哪些重新走進人們視野的,許多也在涉事幾年內飽受質疑。因此,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食安問題后,所謂的廠家、商家道歉,其實并不會收獲絕大部分消費者的認可,食品安全問題,對于一個售賣食物、生產食物的商家來說,就是道德的底限、誠信的底限。
除此之外,還有個問題值得討論,那就是針對生鮮果蔬類食品的檢測,現有的監測環境是不是還存在有待改善的地方。
盡管在監測儀器以及相關標準、法規的協同作用下,我國針對食品安全的檢測以及問題處罰已經有了一套非常完善的體系,但是,實際生活中,相關的監督工作常常只能在產品出場或者相關的抽檢工作中才能得到全面的實施。而對于生鮮果蔬類產品來說,他們的食安問題往往是發生在售賣過程中的,這也就導致許多問題其實很難通過市場檢測來實現早發現。不僅如此,由于抽檢本身也具備一定的局限性,這也就導致漏網之魚的存在可能性其實非常高。這些問題,顯然也不是單純地通過抽檢就可以杜絕的。
而從現有的技術來說,強化群眾的監督能力或許是一個有效的途徑。通過增加快檢車或者建設快檢區為居民提供一個質檢的快速途徑,簡化問題的反饋流程,讓用戶更方便的將遇到的食品安全問題公開并維權,從而促使商家規范食安。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