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行業要聞】目前,中國約有1000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4000萬。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速,人口老齡化使得老年疾病成為重要的醫學和社會問題,與成功老齡化對應的老年性疾病對國民的影響日益突出,其中阿爾茨海默病及相關認知障礙尤為突出和顯著。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以獲得性認知功能損害為核心,并導致患者日常生活、社會交往和工作能力明顯減退的綜合征,其高患病率、軀體功能逐步喪失以及常伴有的精神、行為障礙,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經濟和社會負擔。阿爾茨海默病是老年癡呆最常見的類型,占所有癡呆患者的60%~80%,有著起病隱蔽、病因復雜、療效差、不能治愈的特點。
自1906年德國醫生阿洛伊斯 · 阿爾茨海默首次報告1例表現為進行性遺忘癥狀的病例以來,阿爾茨海默病載入醫學史冊已有一百多年,并且科學與技術上長足的進步足夠讓人類能夠探索廣袤無垠的太空,然而就阿爾茨海默病而言,無論是在臨床診療、病因探究,還是在新藥研發方面,都仍然充斥著不少困難。2021年4月28日發布的首份《中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診療現狀調研報告》指出,“公眾認知程度低、患者就診率低、缺少創新且有效根治手段等,是我國阿爾茨海默病診療過程的基本現狀”。
但事實上,比起治療,
早期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更為重要。對阿爾茨海默氏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進行早期的、精確的診斷,才有機會能夠控制病情,用上例如Aduhelm這一類靶向淀粉樣蛋白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單科隆
抗體生物制藥。并且才有機會將阿爾茨海默病從不治之癥轉變為跟糖尿病等一樣的慢性病,盡可能使用藥控制,堅持保持生活質量,才不至于進入到中晚期的悲慘境地,還可以減輕家人的照料負擔。
為此,科學家們也在為能夠加深對阿爾茨海默病情況的了解,持續研究。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神經科學家Kenneth S. Kosik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的細胞器——一種以前未知的細胞結構,其功能是在壓力下幫助清除有缺陷的
蛋白質,并保持細胞在最佳狀態下運行。優化這種被他們稱為BAG2凝析物的無膜細胞器,可能會導致治療蛋白質錯誤折疊導致的疾病,包括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其他神經退行性疾病。阿爾茨海默病的標志是錯誤折疊tau蛋白的積累,
若能搞清如何在tau蛋白受損的早期階段將其送入凝析物中,讓細胞在它變得更糟之前擺脫它,有機會能夠治療阿爾茨海默病。
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開發的機器學習算法,只需要在大多數醫院中能夠進行的核磁共振成像(MRI)圖片,就能準確地發現攜帶阿爾茨海默病病理特征的患者。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用于劃分腫瘤的算法進行了改造,用于對大腦掃描圖片的分析。他們將大腦劃分為115個區域,并且對每個區域的660種不同特征進行了分析,包括大小、形狀、質地等等。然后他們訓練機器學習算法來識別這些特征的變化,并且匯總分析信息來預測阿爾茨海默病的存在。
研究發現,在98%的病例中,基于MRI圖像的機器學習系統能夠準確預測患者是否患有阿爾茨海默病。它同時能夠在79%的患者中區分早期和晚期阿爾茨海默病。該系統能夠發現大腦此前被認為與阿爾茨海默病無關的區域的變化,包括小腦(調節平衡和運動)和腹側間腦(與視覺、聽覺等感覺相關)。這開啟了研究這些區域與阿爾茨海默病關聯的大門。
至今為止,能夠真正阻止疾病進展或徹底治愈阿爾茨海默病的藥物尚未問世,因此,想要攻克疾病,更需要對其神經病理學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以明確其發生發展的過程,同時,目前正在進行的大量藥物臨床試驗也給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帶來了曙光。所以,比起恐懼阿爾茨海默病,更不如及時就醫,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干預、早受益,要相信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與各界人才的不斷創新中,人類離攻破阿爾茨海默病的那一天將越來越近。
(資料參考來源:科技日報、新浪網、澎湃新聞、央廣網、百科、知網等)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