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科技進步的價值,就在于能夠更好地服務于自然社會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在野生動物保護與研究中,如何快速、準確識別野生動物個體,并有效記錄、實分享相關信息,是讓全世界動物學家都傷腦筋的一大技術難題。有了AI之后,物種研究與保護找到了新途徑。
根據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資料,自1970年代以來,脊椎動物的數量平均減少了60%。近的一項評估發現,我們正面臨滅絕一百萬種物種的危險,其中許多物種可能在未來十年內滅絕,加快珍稀物種保護迫在眉睫。
AI興起之后,以圖像識別、物聯傳感技術為代表的智能科技很快被應用到物種研究、動物保護等領域中,尤其是為腳印識別增添了不少助力。在圖片、短視頻等成為不法分子“避風港”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逐漸參與到打擊野生動物非法交易的行動中,化身為物種保護的小“能手”。在業內企業的推動下,AI在物種研究、珍稀物種保護方面的應用不斷提速。
2018年7月,英特爾攜手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并聯合技術合作伙伴海康威視,啟動“東北虎保護-端到端人工智能監控系統“的開發,助力野生動物保護朝著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而基于智能抓拍相機和云端數據處理及監控服務軟件于一體的智能系統,無疑對野生動物的保護大有助益。
2019年,阿里云和桃花源生態保護基金會一起開發了一套“野生動物AI識別系統”,程序員通過向AI系統“投喂”大量的野生動物圖像,機器學習找出其中的規律,從而可以辨別各類物種,分析野生動物的生活習性,為野生動物提供舒適的生存環境以及做好野生動物保護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近兩年,華為正在和雨林保護組織RFCx(Rainforest Connection)合作,在多個熱帶雨林中搭建全聯接智能生態系統?;谌A為云的大數據、人工智能服務,收集、管理、存儲、分析雨林中采集的各類聲音數據,同時檢測并分析電鋸聲、卡車聲及動物叫聲,以此可以更好地協助守林人保護瀕危動物。
眼下,浪潮與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管護局聯合打造了“亞洲象生態保護系統”,通過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實現對亞洲象的全天候實時監測。具體來看,該系統在雨林內實時收集亞洲象的行為數據和行進軌跡,在邊緣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毫秒級精準辨識,準確度高達96%,這對于大象的保護來說十分重要。
除了賦能物種研究與保護外,AI在保持生態平衡、研究氣候變化等方面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用數據給大地做CT,開采
能源“寶藏”;精細準確氣象預測,減少海洋災害沖擊等,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AI在物種研究與保護方面的作用將進一步得到凸顯。
不過,將AI運用于物種研究與保護,也存在一系列問題:在初期建模時,數據量非常少;在數據量少的基礎上,圖片不夠清晰;AI識別物種的準確性和效率有待提升。相信跨過相關瓶頸后,AI的多元化價值將得到進一步展現。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