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生物醫藥】伴隨著“連花清瘟膠囊”在舞臺的發光發熱,中醫、中藥很自然地成為了這段時間群眾討論的話題。盡管,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醫藥在過去以及現在都作出過巨大貢獻,但是由于其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而不像現代醫學那樣以科學依據分析病理,因此在群眾中的接受程度也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況。
如何證明中藥的實質作用?如何促進中醫的持續發展?這兩個問題已然成為當前中醫領域思索的重要課題。首先,我們需要明確的一點是,中醫是有實質性作用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中醫是一種通過大量的數據,將醫療方法與病狀聯系起來,對癥下藥的醫藥方法,而如今的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因此,小編以為,想要證明中醫的實質作用,首先需要一種可以科學解釋中醫成果的方法。
用現代醫學原理來解釋傳統中醫無疑是較為有效的一個思路。現代醫學被大眾所接受,無外乎是因為這門學問可以吧病因以及用藥的原因合理科學的解釋給受眾。和中醫比起來,更加的直觀。而中醫同樣可以將原本規律化的理論知識以科學的方式總結出來,得出一套更加務實的理論。例如借助現代醫學使用的科研儀器,將中藥的成分分析透徹,并將其中起到治療作用的成分、可能危害到身體的成分明確的指出。這樣有理有據了,自然也會被大眾所接受了。
而提及中醫的發展,私以為,關鍵在于“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大多數傳統文化一樣,想要在現代社會謀求發展,傳承自然不能少,但是如果想要走向更廣闊的“舞臺”那么應該明白那些該留,那些該走。曾經有人提出過一個想法,用現代科學的技術代替原本的煎煮,將中藥中起到治療作用的成分提取出來,制成更加安全的藥物。但是當時卻出現了反駁的聲音,認為這么做就不是中藥了。但真是如此嗎?理論知識還是中醫的理論知識,用藥的根本還是中醫對于疾病的理解,只不過方法更安全了效果也更突出,這又何嘗不是一種現代的中醫模式呢?
初次之外,如何更好地運用中醫的知識,同樣也是發展的關鍵。隨著大數據、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科技被運用到了醫學診斷與醫學治療中。而中醫一直以來強調的望聞問切、病證結合恰巧有和這些現代技術相呼應。借助現代科技,中醫的診斷過程受到的約束越來越小,醫生能夠獲得的患者信息也越來越多,診斷便也越來越便利、準確。不僅如此,面對新型的病狀,在大數據的影響下,也可以和中醫聯系起來,從而用傳統醫學解決現代病患便也成為了常態。
但歸根結底,想要好東西被熟知,想要傳統文化不被淘汰,關鍵還是在于要放下固守成規的執著,知其長更要知其短,融匯現代技術,發展出新的模式。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